次頁選項

道慈禪觀認識道教

黃老之道以德化民 道教發揚光大
  道教是由道家學術思想發展而來的,而道家思想是以黃帝老子的思想為主體,所以研治黃帝、老子思想的,就叫做「黃老之學」。周秦時代,諸子輩出,百家爭鳴之後,因其學說,都不出於「黃老之學」的範疇,所以陰陽家、縱橫家、墨家、雜家,以及數術、天文、五行、蓍龜、讖緯、方伎、神仙、房中諸家,都受黃老思想影響,漸皆歸附於道。因此,道家又叫做「黃老之道」,未成宗教之前,即已為人所信仰了,例如:漢初時,曹參代蕭何為相,曾採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政策,稱為「黃老政治」,當時因百姓在戰亂之餘,極想安定,此種政治主張正能滿足百姓的需求,所以行來甚為成功。及至漢文帝時,又推行「黃老之道」,善政多端,以德化民,成績效果極佳,被稱為三代後賢主!由此可見「道家」的文化,其成績早已輝煌,至成為「道教」後,信仰者更遍及全國。嗣後所有星命、選擇、風鑑、堪虞諸家,也都歸附於「道教」,「道教」因而更見發揚光大了。

  老子在他的「道德經第五十一章」中說:「道使萬物生長,德使萬物繁殖,陰陽二氣使萬物得到形體,五行氣候使萬物得以長成,因此萬物沒有不尊重道,而珍貴德的。道之所以被尊重,德之所以被珍貴,並沒有誰來命令,而本來就是如此自然的」。這是老子說道德功用的偉大;而且道是德的體,德是道的用,道德是相互作用的,其要旨重於道德,所以道教「教義」是為「道德化」的。

  自黃帝修得廣成子的至道,而鑄鼎昇天起,及至秦漢時,歷有二千七百多年。所有尊天法祖,敬祭鬼神的道統,仍然不變;何以未能組成正式的宗教?因為當時還沒有「宗教」的名稱;而且也還沒有具備宗教條件的人來倡導。因為高級的宗教,必須具備有:教主、經典、教義、規律、與教徒等要素,方能構成為正式的宗教。

張天師創立道教 道教乃成正式宗教
  至漢朝我祖張道陵天師,在永平一年時雖官拜江州令,卻喜研黃老之學,因而便棄官學道,隱於嵩山石室,獲得黃帝九鼎丹經,遂入江西雲錦山(後改為龍虎山),修練成道,研得天人感召的秘奧。初以「鬼道」行世,教化百姓信奉黃老之道。常以符水治病,濟人度世;受道者出五斗米(按為以設置東西中南北五斗拜誦五斗真經之用),因而被稱「五斗米道」。永壽年間於蜀中,得太上老君親授正一盟威經籙,冊封正一天師,並下二十四治,乃教人修心、積善、懺悔、祈禳,以善道教化,其道大行,百姓樂於崇奉,尊為「天師道」,信從的人遍及各地。因已稍具宗教的規模,於是創立「道教」儀式,制定「道教」規律,崇老子「道德經」聖典,尊黃帝「道教」始祖老子「道教」的道祖,奉先天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最高神聖,構成了正式「宗教」的條件,遂創成「道教」傳世。
道教重本祭神拜祖 符合傳統民族文化
  從前凡屬中國人的家庭,沒有不供俸道教神祖先牌位的,也有供俸天地君親師位的,因為中華民族是重本的民族,而道教也就是重本的宗教,所以道家有句話說︰「一人信道,神靈祖宗皆得供養;一人成道,九玄七祖皆得超昇」。「大戴禮記」中說,禮有三本,天地者生之本也(繼續生存之本);祖先者類之本也(保存生存之本);君師者治之本也(發展生存之本)。所以敬天地、禮神明、敬祖宗、愛國家、愛民族、愛父母、尊師長,是人人必具的德性。要使這種心情保持永遠,只有通過宗教的方式才行。所以從前家家都供俸天地君親師的神主牌位,晨昏三叩首,早晚一爐香,使你一家人永遠懷有不忘本的觀念。外來的其他宗教,都是只拜神而不拜祖的。即使有的宗教也拜祖,那是想迎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,以利其宗教能生根與發展。

  道教是多神教,凡三界、斗極、五方、八位、星君、列宿、日月、山川、五行、社稷等皆為道教所崇奉者,若有功於國家,顯神蹟於人間,大忠大孝者,道教亦神之。另外是各行各業的祖師,道教亦神之。例如:泥木匠供奉魯班,皮鞋店成衣店,供奉軒轅黃帝,中藥店供奉神農,戲院供奉靈星等。總之,不論他們信仰何種神,都與民族團結有很大的關係,祇要有此一宗教信仰,我中華民族永遠是存在的、團結的,這種文化傳統,生為中華民族人民,是應該永遠保持的。假使有一天,這種道教信仰沒有了,我民族也就沒有!所以道教是與民族共存亡的宗教。

  道教的教義有下列七項:一、敬天二、祀祖三、修道四、行教五、救人六、利物七、濟世

發揚傳統民族文化 全民共倡道教發展
  道教有下列五大派:一、積善派,為道教「群眾性」的一派,其主要修為:佈善行仁,積功累德,達到天人想感為目的。凡是道教信徒,皆屬積善派。二、經典派,為道教「學術性」的一派。其主要修為:參研經書典籍,推究天人奧秘,而徹悟哲理玄學的精微,以為治世匡時,正己化人,與懺悔修身的準則。達到天人相顯為目的。凡道學、哲學、玄學諸家,與名家、法家、墨家、兵家、農家、雜家、以及縱橫、權謀、小說等家皆屬經典派。三、丹鼎派,為道教「修養性」的一派。其主要修為:習靜服氣、修性養生,以做到超聖入神,超神入化,鍊到天人合一為目的。凡全真、金丹、方術、神仙、房中諸家,皆屬丹鼎派。四、符籙派,為道教「祈禱性」的一派。其主要修為:以飛符演法,齋醮祈禳,用符咒秘文,感通神鬼,並藉拜章禮斗,煉度存思,以為祈福保安,消災延壽,要在濟人度鬼,達到天人相通為目的。凡正一、清微、上清、靈寶、洪恩、玉宸、淨明等教派,皆屬於符籙派。五、占驗派,為道教「術數性」的一派。其主要修為:推研五形術數,占測吉凶禍福,以卜疑徵象,察微知著,上卜國運盛衰,天災地變;下占人事休咎,事業昌殃,作為趨吉避凶,達到天人相應之目的。凡是天文、數術、陰陽、五行、蓍龜、讖緯,以及星命、風鑑、堪虞、醫經諸家,皆屬占驗派。

  至於道教的信徒,大體上分為居士道士,凡居家奉道者,不論其所宗何派,研究何種道術,不以職業為目的者,皆稱居士。如出家入道,或經傳度受道,而以誦經、建醮、符咒、演法、驅邪、治病等為職業者,則叫做道士。而道士又有全真、正一、淨明、茅山等派別。若是出家修行的,稱為「全真道士」,而在家修奉的,則稱為「火居道士」。

  總而言之,道教既為我國傳統文化之遺產,為發揚民族文化,應倡道教,為愛國家,愛民族,應倡道教,為恢復民族固有道德,更應倡道教。
TOP